当前位置:首页 > 搞笑说说 > 祝福句子 > 本文内容

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报告(精选8篇) 大学生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25-11-19 10:00:02源自:http://www.xiziv.com/作者:经典文学网阅读(147)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通讯稿优秀(通用4篇),2023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新闻稿6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新闻稿(精选11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通讯稿范文(模板3篇)

“暖阳”挺拔的身姿——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新闻组篇

(记叙文)

第一段:场景(约200字)

清晨的阳光穿过竹林斑驳的枝叶,在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上洒下细碎的金箔。蝉鸣声此起彼伏,混着远处稻田里农人劳作的吆喝,仿佛整个村庄都在苏醒。我们背着采访设备,踩着松软的泥土走向村口的晒谷场,空气中浮动着稻谷的清香与晒场铁皮棚的金属气息。新闻组的成员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拍摄,有人记录,而我则攥着话筒,紧张得手心沁出汗珠。阳光炙烤着皮肤,汗水滑进衣领,但没人抱怨——因为每个人都明白,这不仅是任务,更是与“暖阳”相遇的契机。

第二段:初遇(约300字)

第一次采访是在村头的李大爷家。他坐在老藤椅上,脚边摆着搪瓷缸,手里捏着半截烟。我们刚说明来意,他就笑着拍了拍藤椅:“丫头,来得正好,我刚讲完村里新修的图书馆故事。”原来,李大爷是村里的“活历史”,每天都会给来往的村民讲述村庄变迁。他粗糙的手掌在泛黄的土墙上划出一道道沟壑,仿佛在描绘时光的年轮。我调整话筒位置,发现李大爷的皱纹里藏着故事,而他讲述时的语气,像老茶一样醇厚。当他说起图书馆的建成如何让孩子们不再翻山越岭求学时,我的镜头里映出他眼角的泪光,那是被岁月打磨过的柔软。

第三段:波折(约400字)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午后。我们计划采访村里的留守儿童,但天公不作美,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泥泞的山路变得难以通行。我蹲在屋檐下,看着雨水顺着塑料布边缘滴落,心急如焚。新闻组的组长小张立刻组织大家分工:有人冒雨疏通道路,有人用防水布保护设备,而我则在村小的教室里等待。当终于等到一个孩子时,她怯生生地躲在门后,眼神里藏着对陌生人的戒备。我轻声询问她的梦想,她却低头摆弄着桌上的铅笔,支支吾吾地说:“我想……想当记者。”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仿佛看见了另一个自己。我们调整策略,用画笔代替话筒,让孩子画出她心中的“暖阳”,而她笔下的阳光,是教室窗棂上的一道光束,是老师批改作业时的灯影。

第四段:顿悟(约300字)

雨后的黄昏,我们坐在村小的操场上整理素材。夕阳将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扎根在泥土里的竹子。李大爷递给我一包烤红薯,说:“你们这些城里娃娃,来这儿才叫真本事。”我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突然明白新闻不是冰冷的字句,而是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传递出去的桥梁。那个孩子的画作被我们做成展板,挂在村小的走廊上,她画中的阳光成了全村最温暖的风景。当她跑来问我们:“你们会把我的画发到网上吗?”我轻轻点头,她眼睛里闪烁的光,比任何新闻标题都更动人。

第五段:余韵(约300字)

回程的车上,夜色渐浓,但车窗上的雨痕依然闪烁着微光。我翻看采访笔记,发现每一页都沾着泥土的芬芳。三下乡的“暖阳”不是天上的太阳,而是那些被我们记录下的人间温情。新闻组的成员们沉默着,但每个人手中的设备都成了传递光明的器皿。或许,真正的新闻工作者,不是站在聚光灯下,而是在泥泞中寻找属于他人的光。当晨光再次洒向村道,我听见竹林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温暖与责任的故事。而那个孩子的画,永远定格在我们共同的记忆里,像一粒微尘,折射出整个世界的光。

欢迎分享转载→ 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报告(精选8篇) 大学生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用户评论

© 2013-2018 - 经典文学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88888888号-1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网站公告 - 合作申请

闽ICP备2021017268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