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6 16:00:02源自:http://www.xiziv.com/作者:经典文学网阅读(169)
三下乡特辑|日常生活大揭秘!遇“践”向往的生活,三下乡日记(通用24篇),三下乡丨成员心得——倾听乡村,江西学子三下乡感悟:新干之旅
三下乡的生活
【题记】
在泥土与阳光的交织中,我们触摸到了生命的另一种温度。
【引言】
蝉鸣声穿透闷热的空气,大巴车在蜿蜒的乡间公路上颠簸前行。车窗外掠过的稻田泛着金黄,远处的山峦像被岁月磨旧的墨迹。我们这支由二十名大学生组成的"三下乡"实践队,带着满腔热忱驶向了西南山区的云岭村。当车轮碾过最后一道山梁,扑面而来的不只是山风裹挟的泥土气息,更是一个关于成长与责任的命题悄然展开。
【场景】
清晨五点,天边泛起鱼肚白。我跟着队伍穿过村口的青石板路,脚下的石板被露水浸得发亮,踩上去发出清脆的声响。村头的老槐树上栖着几只麻雀,枝叶间漏下的光斑在地面跳跃。村妇们挎着竹篮在巷子里穿行,吆喝声与炊烟交织成独特的晨曲。空气中飘荡着新米的清香和柴火的焦味,远处传来牛铃叮当声,仿佛在为我们的到来奏响序曲。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斑驳的土墙上时,我忽然意识到,这将是一段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旅程。
【初遇】
在村长的引荐下,我们走进了村小学。斑驳的木门吱呀作响,露出简陋的教室。黑板上还留着前一节课的粉笔字,粉笔灰在阳光下飞舞。三十多个孩子整齐地坐在课桌前,他们的目光像晨露般清澈。当看到教室里缺角的课桌和褪色的课本时,我的手心沁出薄汗。数学老师王叔接过我们带来的教具,布满老茧的手指摩挲着崭新的三角板,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朗读课文,声调随着山风起伏,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知识的火种在大山深处闪烁。
【波折】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复杂。首日支教时,暴雨突袭村庄,泥泞的山路让运送物资的三轮车陷在沟壑中。我们不得不赤脚涉水,裤脚沾满泥浆。更棘手的是语言障碍,许多孩子说着方言,我们用拼音板教他们认字,却总被他们用方言的发音混淆。最让人心酸的是,当我们在村口支起帐篷准备夜间宣讲时,发现村里的老人对"乡村振兴"的概念充满困惑。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伯用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我们的宣传册,说:"这字儿我认得,可这政策和咱种地有什么关系?"我们陷入沉思,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看不见的鸿沟。
【顿悟】
转折发生在第七天。那天我们走访村民时,发现张婶家的玉米地里长满了杂草。她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掌摩挲着干裂的土地,说:"这地要不种了,明年就荒了。"我们立即组织队员帮忙除草,汗水浸透衣衫。当夕阳西下,看着焕然一新的田地,张婶眼角的泪光映着晚霞。她突然说:"你们这些城里娃娃,来得正好。"这句话像一记重锤,击碎了我们之前的困惑。原来真正的乡村振兴,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让知识的火种在土地上生根发芽,让希望的种子在人心中开花结果。
【余韵】
离别那日,我们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孩子们抱着我们送的书本,用方言唱起送别的歌谣。王叔将一篮新摘的玉米塞进我们怀里,说:"这可是咱村最好的玉米。"村长握着我们的手说:"下次来,咱村的图书馆要建成了。"回望蜿蜒的山路,我忽然明白:三下乡不是短暂的停留,而是生命与土地的对话。那些沾满泥浆的教具,那些被雨水泡皱的宣传册,那些在田埂上留下的脚印,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真正的改变,始于对土地的深情凝视。如今我们带着这份感悟回到校园,每当看到校园里的梧桐树,总会想起云岭村的晨曦与暮色,那些关于责任与成长的思考,已悄然融入生命的年轮。
欢迎分享转载→ 暑期三下乡日记 三下乡有必要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