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搞笑说说 > 伤感的说说 > 本文内容

嗟来之食读后感有志不在年高 嗟来之食告诉我们的道理

发布时间:2025-10-18 11:00:02源自:http://www.xiziv.com/作者:经典文学网阅读(199)

嗟来之食读后感(精选36篇),读嗟来之食有感400字,嗟来之食读后感(通用20篇),嗟来之食读后感范文

嗟来之食读后感

题记:尊严如金,不以得失而动摇。

引言:

《嗟来之食》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讲述齐国大饥荒时,一个饥饿的百姓拒绝接受掌管粮仓的官员施舍的故事。这个故事跨越两千多年,至今仍能引发深思。当我们面对他人施舍时,是否应该接受?当生存与尊严发生冲突时,如何抉择?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叩问。读罢此文,我深刻意识到:尊严不是锦衣玉食的特权,而是骨子里的坚持,是面对诱惑时的清醒选择。

本论一:

尊严是立身之本,是人性的底线。故事中的百姓面对"嗟来之食",以"吾宁死,不忍受嗟来之食"的决绝,划清了生存与尊严的界限。这种选择看似极端,实则蕴含深刻的生存智慧。春秋时期,管仲曾因齐桓公的赏识而被重用,但他始终铭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古训。在齐国动荡的年代,他拒绝接受权臣的贿赂,坚持清正廉洁的操守,最终成为齐国的宰相。这种对尊严的坚守,让他的政治生涯充满光明,也让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清白的印记。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尊严的价值,远胜于任何物质的馈赠。

本论二:

尊严是精神的脊梁,是文明的火种。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闪耀。2020年疫情期间,一位外卖小哥在运送物资时,面对商家的"红包"施舍,毅然拒绝。他用行动诠释:在特殊时刻,物质援助可以传递温暖,但尊严的维护永远是第一位的。这种选择不仅彰显个人品格,更传递着社会文明的温度。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画工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画笔记录下佛陀的教诲。他们不接受贵族的施舍,而是以"画者,心之镜也"的信念,将信仰融入笔墨。这种精神传承,让敦煌艺术在千年之后依然震撼人心。正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尊严的坚守,让个体与时代产生共鸣。

结论:

从古代的齐国百姓到现代的外卖小哥,从敦煌画工到文天祥,尊严始终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坐标。它不是虚无缥缈的空谈,而是具体可感的行动。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思考:当便利唾手可得时,如何守护内心的尊严?当外界的期待如潮水般涌来时,如何坚持自己的选择?《嗟来之食》的启示在于,尊严不是选择的代价,而是人生的底色。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获得多少,而在于拒绝多少。当我们学会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在困境中坚守底线,尊严就会成为照亮前路的灯塔。这种精神的传承,需要我们以行动书写新的篇章。

欢迎分享转载→ 嗟来之食读后感有志不在年高 嗟来之食告诉我们的道理

用户评论

© 2013-2018 - 经典文学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88888888号-1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网站公告 - 合作申请

闽ICP备2021017268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