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3 05:00:03源自:http://www.xiziv.com/作者:经典文学网阅读(114)
甲午风云观后感
题记:历史的烽烟散去,留给后人的不仅是记忆,更是反思的镜子。
引言:
《甲午风云》是一部以1894年甲午战争为背景的历史题材影片,通过讲述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的对决,展现了近代中国在列强环伺下的悲壮与反思。影片中,邓世昌与致远舰的英勇抗争令人动容,但更值得深思的是这场战争背后折射出的国家命运。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它不仅让我们重温那段屈辱的岁月,更促使我们思考:一个国家的兴衰,究竟是由哪几条关键线索决定的?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我们能汲取怎样的历史教训?这些疑问构成了本文的探讨核心。
本论一:
甲午战争的失败,首先源于清政府的腐败与制度性缺陷。影片中,慈禧太后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的场景令人震撼,这直接导致了北洋水师装备的落后。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时,其主力舰"定遠"号与"鎮海"号的吨位与火力已不敌日本新式战舰,而这种差距在战争爆发后被无限放大。更讽刺的是,当战事吃紧时,清政府却因内部争斗而迟迟无法做出决断,这种官僚主义的作风使得整个国家在关键时刻失去了应有的应变能力。历史证明,一个国家若不能在制度上与时俱进,即使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也终将被时代淘汰。
本论二:
其次,甲午战争的惨败暴露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重器轻人"的致命短板。影片中,北洋水师虽有"亚洲第一"的称号,但其舰员的训练水平与作战素养却严重不足。在黄海海战中,当致远舰与吉野舰展开生死对决时,中国水兵面对现代化战争的复杂局面显得手足无措。这种现象折射出晚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只注重军事器物的引进,却忽视了人才培养和制度革新。更令人深思的是,当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却将责任推诿给李鸿章,这种推诿文化使得改革始终无法深入。历史的教训警示我们:国家的强盛需要器物、制度与人才的协同发展。
结论:
甲午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这场战争留下的历史镜鉴依然清晰。它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取决于一时的胜负,更取决于能否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百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弱国,但甲午之耻的警示仍需铭记。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更应明白:唯有坚持改革开放,重视人才培养,保持制度创新的活力,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正如影片中邓世昌"撞沉吉野"的悲壮抉择,历史的转折往往需要勇气与担当,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永恒动力。
(全文共1498字)
欢迎分享转载→ 甲午风云观后感
上一篇:婚纱摄影促销活动方案
下一篇: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