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6 18:20:02源自:http://www.xiziv.com/作者:经典文学网阅读(132)
中秋打油诗
月光如水,洒在青石板铺就的庭院里,我站在老屋的门槛上,望着天井中那轮圆满的月亮,耳边忽然响起父亲年轻时吟诵的打油诗。那些粗糙的字句里藏着最朴素的思念,像一坛陈年老酒,在岁月里愈发醇厚。中秋的月光总带着几分诗意,却在打油诗的韵脚里,化作人间烟火的温度。
老屋的天井里,桂花香裹着月饼的甜味在空气里浮动。父亲总说:"中秋的月亮是圆的,但打油诗的韵脚是活的。"他教我用竹片在青砖上画圆,说这是古人祭月的仪式。那时的打油诗不像文人墨客的诗作那样讲究平仄,却能让街坊们在月下笑出声来。"月亮圆圆像玉盘,月饼甜甜像蜜饯,嫦娥跳舞不回家,吴刚伐桂累成啥?"这样的诗句里,藏着对传统节日的戏谑,也藏着对生活琐碎的温柔。打油诗的字里行间,是市井文化最真实的写照,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用最简单的方式,把对团圆的渴望写进月光里。
去年中秋,我在异乡的高楼间仰望月亮,手机屏幕上的诗句却总带着几分生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被压缩成朋友圈的九宫格。忽然想起儿时的中秋夜,父亲用毛笔在宣纸上写打油詩,墨香混着桂花香,在月光下晕染成一片朦胧。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里,藏着他对母亲的思念,对丰收的喜悦,对岁月流逝的无奈。打油诗的韵脚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散落的乡愁串成完整的圆。当城市霓虹遮蔽了月光,我却在打油诗的平仄里,触摸到最温暖的团圆。
记得十岁那年的中秋,我跟着父亲在院子里摆开"诗坛"。他教我用方言念诗,说这样更有味道。"月饼像圆月,团圆像美梦,吴刚砍树累,嫦娥寂寞",这些不押韵的句子在月光下却格外生动。母亲笑着把桂花糖馅的月饼掰成两半,说这是"分月"的仪式。那时的打油诗是童年的游戏,是家人围坐时的笑谈,是月光下最真实的烟火气。如今重读那些诗句,才发现它们像一串串密码,记录着一个民族对团圆最执着的守望。
打油诗的韵脚里,藏着中国人最深沉的情感。它不像唐诗宋词那样高高在上,却能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诗意的创造者。中秋的月光洒在打油诗的纸页上,把那些粗糙的字句镀成金黄。当现代人追逐着精致的诗歌形式,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打油诗依然在月下吟唱,像一盏不灭的灯笼,照亮着代代相传的团圆之路。在这个月圆人难圆的时代,打油诗的韵脚依然在提醒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字句的工整,而在情感的真诚。
欢迎分享转载→ 中秋打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