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7 03:00:02源自:http://www.xiziv.com/作者:经典文学网阅读(135)
**环境作文**
**题记**
山川不语,却以四季更迭诉说变迁;草木无声,却以荣枯枯荣映照人心。环境,是生命的底色,亦是文明的镜子。
**引言**
清晨,我站在老屋的露台上,望着楼下那条曾被称作“母亲河”的溪流。河水浑浊,岸边的芦苇枯黄,连蜻蜓都不再光顾。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父亲带我在这里钓鱼时,水面上跃动的光斑与岸边的野花相映成趣。环境的改变,像一场悄无声息的雪,覆盖了记忆的原野,也重塑了生活的轮廓。而我们,是否还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守住心中那片纯净的天地?
**本论1**
记忆中的环境,总带着某种永恒的温度。幼时的夏夜,蝉鸣与萤火虫的微光交织成网,我躺在竹席上,看星星落在老槐树的枝叶间。那时的空气里有槐花的甜香,泥土中藏着蚯蚓的痕迹,连风都带着青草的腥味。这种原始的生态,是自然馈赠的礼物,也是生命最初的课堂。环境的纯净,让万物生长有迹可循,也让人类学会敬畏自然的法则。正如《诗经》中所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人用诗意的笔触描绘环境,实则是将自然与人性融为一体,让环境成为精神的栖息地。
**本论2**
然而,环境的变迁往往始于人类的贪婪。随着城市扩张,那条溪流被混凝土覆盖,岸边的野花被钢筋取代,连蜻蜓的翅膀也失去了栖息的土壤。我曾目睹过,施工队在河边堆砌的土方像一座座小山,挖掘机的轰鸣声淹没了蛙鸣。环境的破坏,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无数个“我”对自然的漠视累积而成。当人们开始用塑料袋替代竹篮,用农药替代自然的馈赠,环境便逐渐沦为被征服的对象。这种变化,让人类失去了与自然对话的能力,也让文明的根基在沙砾中动摇。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写:“我们生活得过于匆忙,以至于忘记了呼吸。”环境的失衡,正是人类与自然关系断裂的缩影。
**结论**
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我们更需要重新审视环境的意义。环境不仅是生存的空间,更是文明的试金石。当我们学会用敬畏之心对待自然,用行动之力修复生态,环境便能重新成为生命的诗篇。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取的火种,既照亮了人类的前路,也警示着我们对自然的索取终将反噬自身。唯有在与环境的共生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可持续之道,让未来的世界,依旧能听见溪流的歌声,看见萤火虫的光芒。
**场景**
那年春天,我第一次注意到环境的变化。老屋后院的桃树开得比往年迟了整整一周,花瓣落在水泥地上,像一地破碎的胭脂。空气中弥漫着工地的尘土味,连蜜蜂都不再在花间穿梭。我蹲下身,捡起一片枯叶,发现叶脉中竟有黑色的油渍。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大地的叹息,感受到环境正在悄然崩塌。
**初遇**
记忆中的环境是另一种模样。那年暑假,我跟随爷爷去山里采药,穿过一片开满野花的草地,溪水在石缝间跳跃,发出清脆的声响。爷爷说,这里的每一片叶子都有灵性,能感知四季的更替。我曾在黄昏时分,看到蝴蝶停在紫云英上,翅膀泛着金色的光。那时的环境,是自然与人文的交响,是生命与时间的对话。直到某天,我看到工地上运来的沙石堆满山脚,野花被碾作尘埃,才意识到环境的脆弱。
**波折**
环境的恶化并非突然降临,而是无数个“我”的选择累积而成。那年冬天,我随父母去城里探亲,发现小区里种满了银杏树,却再难见到真实的泥土。物业宣传栏上写着“绿化率95%”,可那些树木的根系早已被水泥地束缚。更让我震惊的是,孩子们在河边嬉戏时,竟用矿泉水瓶装起泥浆,称作“环保”。这种荒诞的场景,让我想起童年时在溪边玩耍的时光——那时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而如今,连水草都难觅踪影。
**顿悟**
某天清晨,我独自来到溪边,发现水面上漂浮着塑料袋,岸边的泥土被翻得像蛋糕般松软。我蹲下身,用树枝拨开淤泥,竟挖出一只被塑料缠绕的小青蛙。它的皮肤失去了光泽,眼中满是迷茫。这一刻,我忽然明白:环境的保护不是口号,而是对生命的承诺。就像《山海经》中记载的“精卫填海”,看似微小的行动,却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可能。我们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自然,而应成为守护者,用双手修复被破坏的生态。
**余韵**
如今,我常在周末回到老屋,清理被垃圾占据的角落,种下几株野花。虽然无法逆转环境的变迁,但至少能让一隅天地重获生机。我开始用手机记录溪水的变化,希望有一天,能见证它重新清澈。环境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抉择。正如老子所言:“道法自然。”唯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让环境与人类共同繁荣。让我们以行动为笔,以责任为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环境诗篇。
欢迎分享转载→ 环境作文
下一篇:培训学校工作总结